English

网络文化建设之我见

1999-12-29 来源:光明日报 王栾生 我有话说

文化是网络的灵魂。网络是知识创新的基地,是弘扬中华文明的舞台。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突出地呈现出一派无序状态。其表现为:

千人一面,残缺不全。网上的书屋,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品种方面,你有我有全都有,你无我无大家无,略具特色的书屋寥寥无几。如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几乎每个书屋都有,多属互相转载的“抄袭”之作。而读者真正需要的书,却又在所有的网站都搜索不到;有的网站自己推出一部较有分量的书后,却又迟迟不肯搞全,总只有一小部分。

追求猎奇,不乏垃圾。不少网站中的文化节目,表面上令人眼花缭乱,但具有一定文化品位、成系列的不多。

“曲径通幽”,为难读者。一些网站或许为了多加几个广告,给读者的进入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关卡”。如一则只有几句话的笑话,读者也往往需要过好几道“关卡”才能找到;本来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也要用图片把网页搞得花里胡哨,白白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一些网站待你进入实质性的内容时,不是残缺不全正在建设,就是让输入会员密码,要么必须下载他的浏览器方可阅读;即使下载了有关内容,也常常因为人为地加密无法打开。

网络文化的这种无序状态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直接阻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笔者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浅见。

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网络文化。首先,加快图书文献数据库建设。把人类既有的精神文明成果数据化后上网运行,让世人所共享。尤其是古今中外各个方面的经典性作品、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各行业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和常用的各种工具书等。

其次,对不同的知识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已超出著作权保护时限的,应尽快使其上网运行;对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在征得著作者同意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后,逐步上网;对刚刚出版或即将出版的新创作品,应同时出版纸质版和网络版,付给作者的稿费中应包括出版网络版的报酬。同时,对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应有计划地逐步翻译推向世界,让全世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所有这些精神创造的成果,应严格按专业门类、分深浅层次等建立起特色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数据库,分别由相应的专业网站经营。

网络文化建设亟需编辑。当社会分工使编辑职业化以后,编辑就肩负起代表社会履行精神文化成果传播的把关重任。当网络的普及使得“个人出版”易如反掌,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网络编辑进行把关,我们的网络文化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子将可想而知。

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国家应对网络文化建设做出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按步骤实施中华文化经典数据库的开发,并分期分批地逐步将其推上网络。对一些大型的、复杂的数据库的开发,也可实行项目招标,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出版社、大的商业网站或有能力的个人在平等条件下竞争。待项目完成后,组织有关专家鉴定合格后再在网上运行。

国家应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或追加单独的财政预算,或从科教经费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扶持重要的文化典籍数据库工程建设和维护的费用。这样,既可加快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又可给目前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网站注入活力,久之形成网络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一整套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和技术标准,以规范网络文化建设的运作。如上载内容的审查、文本格式标准、浏览器标准、显示字库标准等。同时,建立健全网络文化质量的监督机制,实行网络纠察,依法进行网络管理。对办出特色、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网站进行奖励,促其精益求精。反之,对蓄意制造精神垃圾者,应绳之以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